优化教材使用 赋能课堂革新——平顶山市实验高中政治省一级学科跨区域云端联合系列教研(四)
为深化思政一体化建设,探索统编教材创新应用路径,推动跨区域教育协同发展,4月9日在苏州沈雪春政治名师共同体的主导下,由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平顶山市实验高中等八地市学校承办的“思政一体化视角下统编教材优化使用策略”教学研讨活动如期召开,全国各地多所高中一线政治教师云端参会。
环节一 精品课例展示
长沙市周南中学的袁志国老师灵活运用社会热点情境长沙马拉松长跑,以“从护航‘长马’看政府如何严格执法?”为总议题,通过“有序”“暖心”“担当”三个子议题探索严格执法的路径。在课程活动安排上学生化身执法人员,大胆想象,面对特殊情况应如何严格执法以及新时代数字如何赋能行政机关提高执法效率,拓展了学生思维深度。袁老师以“长马”护航创设议题式教学链,真实案例破解执法主体认知难点,角色扮演激活法治实践思维,数字治理创新实现学科核心素养培育。
贵州省都匀一中陆舒婷老师以“政府执法何以‘严而有格’?”为总议题,通过创新构建“我见、我思、我行” 议题式框架展开教学,实现学生关于严格执法内容的知情意行。以日常真实执法情境为载体,深刻体会严格执法的意义,探讨严格执法的措施。通过课堂辩论,形成立体情境网络,有效贯通知识建构与价值思辨,在法治教育中实现核心素养培育与高阶思维激发。
新疆兵团第二师八一中学的徐肖奇老师展示《把握适度原则》的课例,以人工智能为情境贯穿始终。通过运用Deepseek设计班级文化墙存在的同质化问题,引导出AI使用要坚持适度原则,借助图示表达,引导学生把握临界点,技术赋能具象化“适度原则”,生动揭示“度”的双刃性,创新实现抽象哲理与科技伦理的深度融合。
环节二 专家深度评析
新授课环节在师生积极互动中落下帷幕,专家们精彩的点评、鞭辟入里的分析让与会老师们受益匪浅。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学的谭立婷老师分别用“结构清晰”“丰富有趣”“张弛有度”来形容每一节课例,她着重就《把握适度原则》这一课例发表见解,指出课例任务的同质化问题明显。为解决这一问题,谭老师认为,优化课堂结构,课堂任务设计凸显层次性,理论知识要明确,图示关系要清晰。
江苏吴江中学的梁英姿老师借助三个教学课例,从“如何从要素角度更好地优化议题式教学新授课设计与实施?”的角度进行点评。她指出知识上重在理解,再迁移运用;情境上要既热气腾腾、又真实有效辅助重点知识理解,不可以喧宾夺主;议题上要以学科性为重,给学生台阶实现进阶;活动上要真实有效,为恰当的活动搭配不同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优化议题式教学设计与实施。
苏州市政治名师共同体主持人沈雪春老师以“基于必备知识的认知衔接”为主题进行课例点评,沈老师表示今天三个课例都做到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并指导实践。课例一在教学上实现了知识点内化理解,但知识点外化运用上需要进一步规范,尽可能缩短导入时间,做到知识点课内点燃;课例二辩论环节设置的非常有趣,但学生没有得到充分激发,缺乏辩论深度;课例三AI情境运用的恰到好处,但如何从情境走向知识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教师的心得体会
新疆兵团第二师八一中学徐肖奇
在跨区域教研活动中我承担《把握适度原则》公开课任务,直面备课压力,深入研读教材并受到董老师、梁老师和沈书记的指导,最终通过生活化案例转化抽象哲学概念,以AI技术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互动,实现理论深度与课堂活力的平衡。同时,我积极汲取同行经验:袁志国“长马执法”议题链的社会化情境建构、陆舒婷知情意行融合的思政育人逻辑,拓展了教学视野;谭立婷等专家的多维点评(目标达成度、知识结构化、方法适配性)则精准诊断其教学短板,明确改进方向。此次活动使我深刻体悟到思政教学需扎根理论、联动实践、拥抱创新,未来将融合数字化思维与跨区域教研成果,持续探索素养导向的课堂转型。
深圳市光明区高级中学常凯老师
徐肖奇老师在本次教研活动中展示的课例《把握适度原则》,以人工智能为切入点,通过三个层层递进的环节引导学生辩证思考AI技术的应用边界,令我深受启发。首先,徐老师设计AI生成古风文化墙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自操作工具并评价作品。这一设计既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提升学习主动性,又通过文化墙同质化现象揭示AI应用的弊端,引导学生直面AI的双刃效应。其次,第二环节以吐槽AI客服的视频切入,组织学生讨论技术滥用案例,逐步剖析“过犹不及”的危害,并借“潘多拉魔盒与好帮手”的辩证命题,引导学生在生活现象中提炼哲学原理。最后,通过“实习医生是否使用AI诊断”的模拟情境,创设伦理冲突场域,驱动学生设身处地辩证思考。整堂课以矛盾性现实问题为锚点,紧扣生活逻辑,在解决真实挑战中培养学生辩证分析与实践能力。
长沙市第六中学蒋顺梅老师
本次活动呈现了三节高水准议题式教学课例,各具特色的课堂生动诠释思政课的价值之美、思维之妙与结构之巧,为教材的创造性使用提供了鲜活范例。专家点评既高屋建瓴又务实精到:谭老师直击重难点突破策略,梁老师剖析议题式教学四要素优化路径,沈老师聚焦知识逻辑衔接关键点,三位专家以教育哲学织就教学经纬,为打造有生命力的思政课堂厘清实践脉络。云端教研打破空间壁垒,让我在观摩各地优质课例中拓宽视野,沈老师的即时点评更带来“追星”成功的惊喜。这场跨越山海的对话,既是教学智慧的深度碰撞,亦是育人初心的同频共振,感谢主办方的匠心组织与无私共享。
宜昌市三峡高级中学方敏老师
本次教研活动宛若思想盛宴,三节示范课与专家精准点评,立体呈现高中思政议题式教学新样态。执教教师直面理论抽象性挑战,以“难文浅教、深理透悟”为旨归,实现教学突破:三位教师均以议题锚定思维起点、情境构筑认知阶梯、活动激活学生参与、知识提升教学效能、素养回归育人初心,课堂凸显结构性引领与生本生成,40分钟赋予学生多维获得感,带给观课教师深刻启迪。专家点评兼具宏观视野与微观洞察:谭老师直击问题核心,为徐肖奇课例开出建设性改进处方;梁老师如春风化雨,从知识-情境-议题-活动四要素梳理设计优化路径;沈老师似指路明灯,以“认知衔接-内化理解-外化应用”三阶递进,明晰思政课入脑入心入行的实践坐标。
吴江中学杨帆老师
本次教研活动中呈现的三节优质课各具教学智慧,其中陆舒婷老师执教的《严格执法》一课尤为令人印象深刻。该课依托精巧的教学设计构建起清晰的知识脉络,通过深度挖掘教材情境创设真实有效的学生活动,以层层深入的任务驱动方式,打造出一节思维活跃、生机盎然的法治课堂。陆老师匠心独运地设计“我见·我思·我行”三位一体教学环节:课前通过指导学生系统梳理执法案例夯实认知基础,课中创设“人类执法vs机器人执法”的思辨研讨情境,将自主思考与协作探究有机融合。这些教学活动既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又通过逐层递进的思维训练,实现了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识的跃升。在理论与实践的交融中,学生的法治素养得到有效培育,科学思维实现进阶发展,生动诠释了思政课堂的育人价值和生命活力。教学设计不仅彰显了执教者先进的教育理念,更立体呈现了优质思政课应有的思维深度、情感温度与育人效度。
江苏省苏州中学柳翠老师
本次教研活动通过课堂教学实录方式呈现,三位教师的展示课各具特色。长沙市周南中学袁志国老师执教的《严格执法》一课尤为突出,其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充分彰显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该课以长沙马拉松赛事为真实情境载体,聚焦赛事中存在的交通执法问题,通过结构化的问题链设计引导学生开展探究。特别是议学环节二创设的劣构性情境:“作为年轻交通执法员,如何处理因救人误闯赛道的外地车主”,以角色代入方式推动学生深度理解严格执法的规范性与人文性。课堂呈现三大亮点:一是构建“真实情境-复杂问题-思辨研讨”的学习闭环,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实现认知建构;二是教学目标多维精准,既夯实执法程序认知,又培育法治思维品质;三是教学评有机融合,通过民主开放的课堂对话,达成知识习得与价值引领的双重效应。整节课彰显了思政课堂的守正创新:教学内容有机融合时政热点,教学实施兼顾理论深度与实践温度,在教师“隐形主导”与学生“显性主体”的和谐共振中,实现了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统一。
平顶山市实验高中丁心如老师
陆舒婷老师授课结构清晰,框架合理,核心观点鲜明。她设置“科学立法是否杜绝违法行为”这一问题传导出本课核心主题:严格执法是关键。创设“生活中的执法活动”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严格执法含义,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结合“教科书式严格执法”的视频探究行政机关严格执法的措施和原因,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最后根据杭州机器人“警员”入列的情境开展机器人还是人类执法更能推进严格执法的辩论,突出了“执法为民”这一理念,有利于学生构建系统化的法治思维,实现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到法治素养的提升。
都匀一中樊树池老师
参与九地联合举办的思政云端教研活动,于我而言是突破地域限制、直击教育本质的深度探索。三节议题式示范课各具匠心,既彰显思政课程的价值魅力与思维深度,又呈现精巧的教学结构。授课教师通过巧妙设计,将教材内容与生活实例有机融合,开拓了活用教材的新思路——思政课不仅是知识传递,更是价值塑造与思维启迪的过程,正如蒋老师所言“让教材活起来,让课堂燃起来,让信仰立起来”。沈老师和梁老师的精准点评尤为珍贵,他们从不同维度剖析教学关键,将教育理论转化为可操作建议,为打造高质量课堂指明方向。云端教研依托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各地优秀案例极大拓展了我的教学视野,专家点评更如灯塔照亮前路,让我对教学实践充满信心。这场活动注入的教学理念将持续推动我改进课堂,打造更具感染力的思政教育,助力学生实现知识习得与品德涵养的双重提升。
兰州一中王雅敏老师
参与九地联合教研活动,通过线上观摩教学实录,我有幸聆听了三位教师的优质课堂,其中陆舒婷老师的《严格执法》一课尤为精彩。课程以“科学立法能否杜绝违法行为”的认知冲突导入,自然引出严格执法的必要性。教学环节设计独具匠心:“我见”部分通过生活照片引导学生分享执法案例,在熟悉场景中感知严格执法,培养观察归纳能力;“我思”环节依托“教科书式执法”案例,深入探讨严格执法措施与意义,提升分析能力;“我行”环节引入深圳机器人警察执法情境,组织“机器人执法与人类执法”辩论,激发批判性思维与表达能力。这堂思政课融合案例教学、情境模拟、课堂辩论等方式,既落实严格执法的知识内核,又引导学生关注科技执法等社会热点;在价值引领上贯穿执法为民理念,培育正确价值观。此次听课为我在教学方法创新、内容设计及思维培养方面提供了重要借鉴。沈老师强调的“议题可议性、情境引领性、活动思维性”原则,印证了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通过有价值的议题讨论和思维活动实现知识内化。教学中需注重认知衔接,形成“课前准备-知识内化-外化应用”的完整链条,同时合理把控活动时间,保障学生参与深度,持续优化教学效果。
此次思政教学研讨会议,通过跨区域教研共同体搭建与“精品课例展示+专家深度评析”双轨模式,系统呈现教材优化实践策略,助推教师专业发展及教学质效提升,为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注入实践智慧。